“窗外是蓝星,窗内是中国心。”9月25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总站领衔发起的《窗外是蓝星》上海百校观影活动在复旦大学启动。即日起,一系列观影活动将在上海百所高校和中小学校开展。
《窗外是蓝星》于9月5日全国公映,至今全国已有近百万人观影。影片以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在轨驻留183天的太空旅程为蓝本,以中国第一位进行舱外太空行走的女航天员王亚平的视角来展现她与另外两位航天员翟志刚、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中度过的六个月。除了聚焦于空间站生活的揭秘、宇宙奇观以及航天员的内心世界,《窗外是蓝星》的最大亮点在于“太空实拍”的表现形式——航天员们将镜头置于中国空间站中,不仅要经受零重力环境的挑战,空间站中更是每90分钟就会经历一次昼夜更替,在这种环境下由航天员亲手操作摄影机捕捉到的真实瞬间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创新,更是电影美学的一次飞跃。
影片运用了国产8K超高清摄影机,在描绘宏观地球景观时,镜头从空间站舷窗缓缓拉出,云朵在静默中流转,陆地的脉络蜿蜒千里;在聚焦空间站细微之处时,王亚平将一颗泡腾片放进水珠,一缕缕蓝在水珠中的流动清晰可见,仿佛能看到人类所有的文明、记忆。“这就像我们的地球。”王亚平指着这颗水珠对地球上的孩子们说,“地球是我们人类成长的摇篮,但是人类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
本次活动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未来信息创新学院教授金亚秋与电影《窗外是蓝星》导演朱翌冉为现场观众带来专业视角的分享。金亚秋在分享中说道,在《窗外是蓝星》中能看到航天员们在中国空间站上真实的生活工作场景,不由得想起新中国成立后老一辈科学家如何筚路蓝缕,推动了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直到今天我们已经拥有了一系列的航天技术创新,希望同学们充分吸收科学探索的正能量,将来作出新的贡献。”
朱翌冉透露,这部电影源自一个“把总台8K摄影机发射到太空中去”的“疯狂”想法,所幸国家的科技实力让这个“疯狂”的想法得以实现,“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的成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把他们长达半年的太空时光浓缩进了《窗外是蓝星》这部电影里。也希望这部电影能够通过这次活动,给各位学子带来梦想的力量。”
影片导演朱翌冉与复旦学生分享创作过程
另外,《中国电视报》已启动“我的‘蓝星’故事”主题征文活动,分享观影后对浩瀚宇宙的向往、对家国情怀的感悟。应征文稿可发送至邮箱:zgdsb@cctv.com并注明“《窗外是蓝星》观后感”。
第二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