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1756年的一天,乾隆皇帝听闻了一则令他十分生气的消息。这个消息是什么呢?原来,湖南布政使杨灏利用职务之便,贪污了大约三千两银子。
大家可能会感到困惑,乾隆皇帝对官员的贪污向来似乎宽容,尤其是他曾经培养出“世界第一贪”——和珅,和珅贪污的金额甚至高达数亿元,而乾隆对此几乎不以为意。那么,为什么一个副省级官员,贪污几千两银子,就让乾隆愤怒不已呢?有些人甚至认为,乾隆时期反而比雍正更加宽松,难道事情真如他们所想吗?
其实,许多人对此有误解,认为雍正严苛、乾隆宽容。让我们先看看历史背景。雍正继位后,官员的薪水大幅上涨,最高等级的官员年薪已达五位数。而在雍正之前,大清律法明确规定,如果官员贪污超过40两,便可判死刑。但雍正登基后,他将这一红线提高到1000两,并且允许贪污金额超出这一标准的官员,只要能补上贪污的钱,就可以免死。这种宽容的做法,在乾隆时期则不再适用,乾隆皇帝更为严格,没有任何可以“补救”的余地。
展开剩余71%乾隆继位之初,严厉整治官员贪腐,甚至比其父雍正还要严格。虽然雍正有时对贪腐官员有所宽容,但乾隆却坚决主张“零容忍”,根本不给官员贪腐的机会。为了防止腐败,乾隆规定,从官员接受小礼品、特产等琐事抓起,切实防范贪腐现象的发生。
然而,尽管乾隆在早期政务中高度重视反腐,但为什么到了晚期,官员贪腐问题依然严重呢?
答案可能与乾隆的身体状况和政务处理方式有关。乾隆在刚继位时是非常勤政的,早上六点就开始工作,且非常注重处理公务。有记载称,他常常加班到深夜,第二天依然准时上班。为了确保政务的高效执行,他几乎亲力亲为,身心疲惫却依然坚持工作。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乾隆的身体逐渐不再允许他维持这样的工作强度。到了四十五岁时,他的听力开始下降,六十岁以后,视力也出现了问题。到了七十岁,他的体力逐渐不支,无法像年轻时那样事事亲力亲为。
这一变化直接导致了他在治理上的松懈,很多事无法一一过问。随着精力的不足,他开始依赖大臣,尤其是像和珅这样的权臣,而和珅逐渐开始控制朝政,甚至将“议罪银”制度推行开来。这项制度允许官员通过缴纳银两来免除惩罚,虽然表面上看似能够有效控制腐败,但实际上却变成了新的腐败手段。
乾隆晚年的贪污,部分原因也可以归咎于他对享乐的追求。他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使得他自己也开始“贪污”。这与他早期的治国理念完全相反,虽然他曾提出过严格的反腐政策,但在晚年,他却渐渐放松了对自己和大臣的要求。
从乾隆一生的变化来看,早期勤政的他无疑是一个有远见的帝王,但随着身体的衰退和政务的交接,他的精力逐渐消耗,最终的腐败问题也未能得到根治,甚至反映出他对腐败的处理愈加宽容。
发布于:天津市第二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